ID: 21930793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日期:2025-02-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3772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3.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与现实意义。(难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 ”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他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作品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共七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背景资料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初读正音 米粟 公孙衍 畔 疆域 妾 傅说 淫 贫贱 畎亩 拂士 孙叔敖 胶鬲 yín jiàn qiè yǎn quǎn yuè gé bì áo sù yù pàn 课文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sù yù pàn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如:比得上。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顶真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内城。郭:外城。环:围。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 疏通文意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句首发语词。必:一定。矣:句末语气词,了。然而:这样却。是:这。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韧锋利。米粟:粮食。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使……定居。以:依靠。封疆:疆域。固国:巩固国防。固,使......巩固。山溪:山河。险:险要。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