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礼治秩序》《无讼》教学设计 一、设计缘由 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表述有:“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关于学术著作的阅读,课程标准表述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相对于文学作品,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往往是一个阐述得比较充分的学术体系。整本书阅读区别于单篇阅读的特点在于一个“整”字,整本书阅读,文字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要求学生具有宏阔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材阅读指导建议:阅读的“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内容;最后关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要关注概念提取的对象“典型的现象”,及“形成结论的过程”。 《礼治秩序》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靠传统维持社会关系;《无讼》先指出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然后指出维持个人权利的司法下乡遇到的尴尬,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两章共同论述了乡土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及原因。 二、学习目的 通过对比“法治”“人治”和“礼治”,理解乡土社会社会秩序的特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依凭的手段。 三、预习任务 阅读《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区别人治、法治与礼治三个概念。 四、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在《后汉书·循吏传》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蒋均的人,与弟争夺财产,闹到府衙,相互控告。太守许荆对之叹曰:“吾荷国家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顾使吏上书陈状,乞诣廷尉。(可投屏幕)明明是管辖的地方发生了诉讼案件,为什么太守许荆要自己前往廷尉府接受审问、处罚?兄弟两个最后会如何处理出财产纠纷这件事?这则故事跟这节课的阅读人物《礼治秩序》《无讼》有关系,我们尝试在这两章寻找线索。 任务一:完成预习任务,明确“法治”“人治”和“礼治”三个概念的区别,着重理解“礼治”的内涵。 明确:见预习表格。 设计目的: 区别三个重要概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特别是对“礼治”内涵的条理化梳理,是理解维护乡土社会社会关系的关键。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也是阅读理论著作的阅读素养要求,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应该没有问题。 任务二:作者为什么说“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请尝试举例说明,可以使用原文中的例子,建议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例子。 明确:“乡下人”聚集的乡土社会是以礼治来维护社会秩序,而维护礼治的理想手段又是教化,特别是道德教化,那些做事不符合教化的人,当然不被受传统熏陶的乡土社会的大众所接纳。但是,司法下乡,法律讲求保障个人的权利,乡土社会的人可能行事违反了传统,但是并没有违法,因此,法律不会判他有罪,所以,不被乡土社会接纳的行为被法律允许了。 例子: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假设该故事发生背景为乡土社会,分析父亲和孩子的行为) 设计目的:司法乡下与乡土社会的“无讼”相矛盾的,司法下乡与文字下乡一样,最初都会在乡土社会遇到阻碍,随着乡土社会出现的社会变动,维护秩序的方式也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