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3530

八上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369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上,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33张
  • cover
(课件网)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 2.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课文思路 3.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让我们欢迎本期擂主——— “孔孟”:《论语》十三章,这回多少章? “亚圣”:恕我直言,除了孔子,在座的各位都不是我对手 孟子! part1 知人论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课文翻译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焉:怎么,确实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针锋相对,运用反问句对景春的的观点给予直接否定,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直流的鄙视,以反问句引出“礼”,表明下文将从“礼”的角度进行阐释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 送往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妾妇:泛指妇女。 直接反驳。孟子用“妾妇之道”作对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没有理想和主张,没有任何原则,只是顺从君王意志的本质。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些都是儒家所倡导的,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该“仁”“礼”“义”兼备。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文言文虚词———之 1.[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例:父命之 2.[指示代词]这,这些,此。 例: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 (一)代词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例:丈夫之冠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了解即可) 例:何陋之有?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在的“的”。 例:居天下之广居 (二)助词 4.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了解即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顷(qǐng)之,烟炎张天。 6.表方位或时间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