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其他:关税、市税等。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庸)、兵役、和杂役。 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对人民的人身进行控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是指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时 期 赋 役 秦 朝 汉 朝 隋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田赋、人头税、徭役 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租调役 租庸调;两税法 两税法+附加税;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夏税、秋粮、金花银;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自主学习)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 租庸调(北方)、两税法(南方);科差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租:田赋,每丁每年粟2石或稻3石。 调:户税,(相当于秦汉人头税)绢、布等。 庸:徭役,绢、布可代替徭役。 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深化追问1:依据所学,指出材料中的“赋役之法”指的是什么制度?它实施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意义? 实施基础:均田制 唐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项目 征税标准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收方式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 征收实物 概以钱计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改变了征收方式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 有助于社会公平 保证国家收入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不违农时;安定生产 深化追问2:相比于租庸调制,分析两税法的特点和施行的意义。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主,概以钱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 唐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P94教材: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一第16课) 深化追问3:为什么说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赋役合并; 计亩征税; 一概折银; 简化赋役征收程序 赋役合并 化繁为简 计亩 征税 一概折银 交纳 简化赋税征收项目和方法,成为以后历代税收征收的基本取向。一条鞭法结束了唐朝以来推行了数百年的两税法,下启清朝地丁合一的新税制,对以后中国税收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清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清朝雍正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开始爆发性增加,并正式突破了“一亿大关”,这都是与实行“摊丁入亩”密不可分的。 清代税收报表 影响: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③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