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8625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期末)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2-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4842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甘肃省,PDF,试卷,历史,期末,平凉市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期末)历史试卷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有占卜、作响器为舞蹈伴奏等多种功能,且龟甲上有刻画符号,这体现了早期先民在工具使用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创新智慧。A 选项,材料仅表明龟甲有占卜功能,不能得出灵龟崇拜盛行;B 选项,刻画符号不一定是原始文字初步形成;C 选项,材料未体现天人沟通观念。   2.答案:B   简析:中原工匠借鉴西亚、中亚土坯制作技术制作 “胡墼”,并在北方方言中保留相关称呼,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即包容性。A 选项凝聚性强调文化对民族的凝聚作用;C 选项多样性侧重于文化的种类丰富;D 选项连续性强调文化传承不间断,均与材料不符。   3.答案:D   简析:东晋到南朝,从以品级评定围棋手到设置专门品评机构、编纂《棋品》为棋手排定品级,这些都表明围棋在当时受到重视,风靡于上流社会。A 选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增设棋艺品评;B 选项,材料主要围绕围棋手品级评定,不能说明社会整体崇尚以品级评定人才;C 选项,材料未体现门第是品评棋手的主要标准。   4.答案:C   简析:从不同史籍记载可知,陈玄礼在 “马嵬之变” 中起到关键作用,他谋诛杨国忠等行为推动了事件发展。A 选项,材料中吐蕃使者遮国忠马诉无食,不能证明杨国忠与吐蕃使者谋反;B 选项,《新唐书 玄宗纪》只提到赐贵妃杨氏死,并非杨氏族人均为禁军所杀;D 选项,《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记载太子未决,不能说明太子支持陈玄礼谋议。   5.答案:D   简析: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商品按品质分三等标价,与《唐六典 两京诸市署》中 “以三贾均市” 的规定相符,说明唐代吐鲁番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A 选项,材料重点强调市场制度,而非行铺林立商品多样;B 选项,材料未涉及羁縻府州管理体制;C 选项,材料未提及吐鲁番商品价格与内地的比较。   6.答案:B   简析: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 “作镇藩部,贻厥子孙”“令子孙世袭”,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统治,维护王朝长治久安。A 选项,此时藩镇割据局面尚未形成;C 选项,安史之乱发生在 755 - 763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制度逐步完善。   7.答案:D   简析:宋辽虽严格限制图书贸易,但宋人著述仍流入辽方,辽朝情况也传入南方,说明民族交流超越了政权限制。A 选项,材料未体现宋辽榷场贸易是否占主流;B 选项,材料不能说明宋拿捏边境贸易主导权;C 选项,儒家思想传播只是材料部分内容,并非主旨。   8.答案:D   简析:王守仁强调 “知行合一”,“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善行孝行弟” 都表明知和行不可分割,不行不足谓之知。A 选项 “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强调知和行有先后、轻重之分;B 选项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侧重于知对行的指导和行对知的实践;C 选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强调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9.答案:C   简析:嘉靖皇帝对道统之传存疑,提出这一见解是基于重塑道统、复兴儒学的需要。A 选项,纲常伦理思想在当时并未日趋衰微;B 选项,材料未体现忠君守礼观念动摇;D 选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对君权的制约。   10.答案:B   简析: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其子经营桥船会 “南通北达,利济行人”,这体现了民间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救助。A 选项,材料未提及宗族救助是救济主要形式;C 选项,是民间自发行为,并非政府组织;D 选项,仅从朱英若父子事迹不能得出乐善好施成为民间社会风尚。   11.答案:A   简析:1864 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