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爱国纪念日 一二九爱国运动 一二九爱国运动 01 一二九运动事件背景 03 一二九运动事件口号 02 一二九运动事件过程 04 一二九运动事件意义 目 录 CONTENTS 01 一二九 运动事件背景 运动事件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他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运动事件背景 1935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密谋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02 一二九 运动事件过程 运动事件过程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 运动事件过程 上午10点半,新华门前汇集了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十多所学校1000多人的请愿队伍。上午11时,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为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反共政策百般狡辩。同学们对其答复极为愤慨,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请愿不成,我们示威游行去”,宋黎被推举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运动事件过程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单牌楼平津卫戍司令部附近时,遇到军警的阻拦和袭击。同学们不畏强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继续前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行示威。国内外许多报社的记者随行采访。队伍经西四、护国寺、地安门、沙滩抵达王府井大街时,已扩大到四五千人。王府井大街南口布满了军警,挥舞皮鞭、木棍,凶狠地抽打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同学们与军警展开了搏斗,当场有数十人被捕。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下,游行示威队伍被冲散了 运动事件过程 “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传遍了国内外。12月11日,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国民党当局对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极为恐慌,下令严禁学生的爱国行为,还派军警封锁一些重点学校。 运动事件过程 再次示威 12月14日,国民党当局定于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学联即决定在这一天再次举行示威游行,把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分为4个大队,分别由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领,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的学生总计1万余人。他们高举校旗,打着“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横幅,向天桥进发。汇集到天桥广场上的学生和市民举行大会. 运动事件过程 1936年5月28日,北平举行示威游行。 游行的口号是: “拥29军抗日”、 “发扬29军抗日传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 5月30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29军军长宋哲元发表谈话,表示"“若日本仍然增兵华北,余将与29军将士实行抗日”。 第3次示威游行 运动事件过程 1936年6月13日,北平学生举行第4次示威游行,反对日本继续向华北增兵。 沿途军警对游行队伍不加干涉,并予以同情。 第4次示威游行 第4次示威游行 运动事件过程 声 援 12月10日,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