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614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7次 大小:108622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七年级,素材,核心,同步,新课标
    (课件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新课导入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正是因为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才会对雨情有独钟。 《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寻味的写雨佳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赏雨。 素养目标 1、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维能力———标题“夜雨寄北”内涵的思辨分析。 3、审美创造———通过诗歌鉴赏领略诗歌之美。 4、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nónɡ)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的标题“夜雨寄北”写明了诗歌创作的环境(夜雨)与目的(寄北),意思是寄给北方的人,谁呢?有人说是指妻子,也有人说指朋友。 寄给妻子的说法: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秋雨连绵,李商隐看着远方妻子从家中寄来的书信,相思之情顿起,写下了《夜雨寄北》,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畅谈思念之情。 寄给朋友的说法:诗人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此时诗人的妻子已病故,由此判断该诗是“寄给身居北方的某位亲友”之作。 这首诗是写给朋友的,也可以从“西窗”一词得到验证。 在古代诗文中,“南窗”是舒适安心的象征,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北窗高卧”是隐士的象征。如陶渊明《与子俨等书》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至于东窗,有成语“东窗事发”,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曾经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秦桧死后受谴责,在阴曹托人告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东窗就代表他们住的东厢房。在古代,一般情况是主人住东厢房,儿女或者客人住西厢房。明清小说、戏曲中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客称为“西席”、“西宾”,就是表明其客人的身份。李商隐说“西窗剪烛”,也是用“西窗”表明对方是客人,是朋友。 【“寄北”思辨】 听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zhǎng )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听《夜雨寄北》范读,把握停顿。 2.自由朗读,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语气。 新课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赏析: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富于动态感,写出了 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诗人的绵绵秋思。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