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都的秋 第14课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核心素养 声 色 形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文人笔下的秋多姿多彩 知人论世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在日本留学期间 (1896-1945)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4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知人论世 聚焦文题:故都的秋 “故”字有着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山围故国周遭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落日故园情 解题 将“故都”换为 “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 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 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结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朗读感悟———正音 05 潭柘寺(zhè) 驯鸽(xùn) 落蕊(ruǐ) 平仄(zè) 颓废(tuí) 一椽 (chuán) 橄榄(lǎn) 蟋蟀(shuài) 细腻(nì) 嘶叫(sī) 普陀山(tuó) 歧韵(yùn) 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朗读感悟 05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1 2 3 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文眼: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