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但没有找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而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 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 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故事原型 相关情节介绍: ①玛丝洛娃的身世。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 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的情感经历。 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玛丝洛娃因此怀孕,被姑姑赶出,最后沦落风尘。 ③玛丝洛娃生孩子的遭遇。 由于给玛丝洛娃接生的接生婆之前曾给村里的一个有病的女人接生过,把产褥热传染给了玛丝洛娃,她只好把孩子送到育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