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45147

【语文优课PPT】第4.2课《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741214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优课,PPT,4.2课,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
    语文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张秉贵生平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及严密的篇章结构。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思考其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概括文中选取的诸多事迹,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总结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并感悟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其劳动精神。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988年,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前举行了一个铜像落成揭幕仪式。黑色大理石基座的正面镌刻着“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他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张秉贵。2017年,王府井集团将每年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 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为何有这样的殊荣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劳模张秉贵,感受他的“一团火”精神。 教 学 过 程 相关知识 [各位老师:(一)———(四)部分的内容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中已经呈现,不再重复] (一)区分各类新闻体裁 ①消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并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③新闻专访:就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 ④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新闻体裁。从内容方面来看,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 (二)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①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②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③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三)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所写的人物都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例如: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四)人物通讯的分类: ①传记式: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教 学 过 程 (五)走近作者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六)劳动模范张秉贵(学习包有相关介绍的视频资料,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播放) 1918年,张秉贵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寒家庭,10岁开始打工谋生,17岁到北京东单的杂货商店“德昌厚”做学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