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从相识、相知、相惜三个方面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情谊,叙事简洁、余韵悠长。 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根据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划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拓展性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本课教学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文本的想象补白,体会“知音”含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在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困难。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3.懂得知音的含义,理解俞伯牙、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懂得知音的含义,感悟俞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法学法】 1.多种形式阅读理解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注释读、划分节奏读……学会“读懂文意”“以读促悟”“读中想象”。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基于文本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情节中感悟理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品悟文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等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仿写词语设伏笔 古人与友人送别有一个习俗叫折柳相送,《诗经》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像“杨柳依依”这样的ABCC结构的词语,你们还能说哪些? 预设:白浪滔滔、炊烟袅袅、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白雪皑皑…… 请同学把你推荐的词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文本,检查预习读流畅 1.检查预习,校准字音 课前老师给大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练习后和同桌合作,留了一个预习任务,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我来检查一下。 谁来读读看? 同学的表现真优秀了,完美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字言读准,句子读顺。但老师还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觉得缺少点读文言文的味道。你有好办法?有道理,文言文是有节奏感的,把停顿读好,最好再能做到你说的声断气连,古文的味道肯定就浓郁了。 2.教师范读,读好节奏 我用你的方法试一试———教师范读。 谁能像我一样读? 预设:“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的停顿我帮你画下来。请你再读。 谁再读全文? 预设:“乎”的读法你处理的非常好。你在读的时候在它的后面稍作停顿,再延长,这样就读出了一咏三叹的感觉。请你带我们再读一次这个部分。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学会了他的方法,谁也能这两句读好? 预设:你真会学以致用。 再加上音乐,最好还能边读边让身体根据古文的节奏摇晃起来,就更有古人的感觉了。 谁再试试。 真像个小古人了。 我们现代人读书总有很多方法,我们有表示断句的符号,有标点符号,古人可没有。甚至他们阅读的文章还是竖着书写,从右向左读的。像这样,小古人们,你们还会读吗? 三、探究相知结合注释说文意 你们读得非常有韵味。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这个故事的大致意思,你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学,你读懂了哪个部分,或对哪个部分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