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12/5a/5aa507122d3a619d7a1b237766691541.png)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2课时。 二、实验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钢尺、橡皮筋、鼓、音叉、豆子、乒乓球、装水的水槽、课件等。 小组准备:钢尺、橡皮筋、鼓、豆子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①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②注意实验难度的合理性,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③在实验活动中,精心设计“怎样让发声的音叉和鼓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活动”,用一种逆向思维来验证探究结果,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根据“实验的原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空气、固体、液体)传播”,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物体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对比不发出声音和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排发出声音的共同点; 第二:观察发声的物体,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不会发出声音。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教法 (1)情境激趣法: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文件进行直观演示,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3)层层推进法: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探索性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宜采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4)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主动获取信息。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交流讨论探究声音的本质。 七、实验教学过程:可图文并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设计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二)分组实验,步步引导。 (1)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第一环节: 明确实验目标和要求 第二环节: 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第三环节: 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第四环节: 提出质疑,产生冲突 第五环节: 观察实验,建立概念 如何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出猜想并逐步验证猜想呢?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和要求 我会告诉学生: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寻找答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实验前请大家共同来看看实验目的和要求。(课件出示) 第二环节--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制造声音的响度上,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老师不是看哪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同学想到的让物体发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环节--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我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学生的猜想可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