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夜雨寄北 走近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出身小官僚家庭,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诗歌译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这两句表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以及在羁旅中无奈/愁苦的心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品读欣赏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1.“涨”字的赏析 ①“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 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③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④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品读欣赏 “秋”字交代了具体的季节,秋是忧伤、思念的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 环境描写, ①描写的是巴山夜雨秋雨连绵的景象, ②渲染凄清、寂寥的氛围。 ③烘托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悲苦、孤寂、悲凉之情。 ④为下文巴山夜雨做铺垫 ▲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 ②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③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何时将要 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想象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品读欣赏 1.诗歌超越时空,想象日后夫妻重逢情景,有关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2.《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 3.《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_。 8、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