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63718

【大单元整体教学】反思单元 沈括的“海陆变迁”说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5-0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34次 大小:162341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海陆变迁,教案,课件,沈括,反思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沈括的“海陆变迁”说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反思单元”引导学生对所学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旨在带领学生了解、分析科学家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对本学期经历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提升自身的探究经验。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观察和研究,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一些简单的地质变化知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沈括的生平简介沈括关于海陆变迁的观察与论述;通过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中,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在学习中注重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古今对海陆变迁认识的不同,激发学生对科学发展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方面,他们具备基本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但在推理和总结方面有待提高。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通过沈括的故事,分析、理解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假设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海陆变迁的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假设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反思自己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假设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换现象,掌握沈括对海陆变迁的观察及其提出的理论。学习并探究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5.学习评价设计 1.知道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假设的过程与方法。 2.参与玩转“问题扑克”的活动。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我们看了海陆的变迁,虽然是科学猜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些猜想的正确性,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学生自由发言。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沈括的“海陆变迁”说》。学生活动1 认真倾听,自由发言,引入新课。活动意图说明:从自由谈论开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延伸出本课的研究问题。 环节二:阅读教师活动2: 一、阅读57页—59页,说说你的收获。 (一)我认识了沈括 沈括的巨著《梦溪笔谈》在自然科学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二)我学会了考察的方法 观察当地的动植物, 采集各种标本, 采访当地的居民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三)我学会了发现感到疑惑的问题时 可以提出问题 比如 水里的螺、蚌卵石怎么会出现在山崖 上呢 然后进行观察比较: 螺、蚌都是水生动物,卵石则是由流水长期冲刷而磨圆的 最后作出猜想: 此处在远古时期曾是海滨。 (四)最后为了验证猜想 我们可以搜集证据 比如:沈括观察到太行山一带的河流挟带有大量泥沙,而它们上游的河水在地表冲刷出一条条深谷。 还可以推理论证: 结合文献中有关地理信息的记载, 最后形成假说: 指出太行山以东的千里平原(今华北平原)是河流搬运的大量泥沙长年沉积而形成的。 (五)假说不是固定不变的,还会被后人进行发展 沈括的假说科学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却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螺、蚌化石和卵石会出现在高山上。 南宋学者朱熹进一步指出高山是地壳上升运动形成的,还科学地论述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石的过程。 他们的成果比达·芬奇(1452-1519)提出山脉成因的假说要早几百年 (六)著书立说 沈括晚年回到润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