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1945

统编版(部编版)八上语文文言文基础问答(PDF版)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542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编版,语文,文言文,基础,问答
  • cover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基础问答 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 《三峡》郦道元 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 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 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 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 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请赏析这句话。 八个字总结全段。“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树、草,“良多趣味”又 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景和情融为一体。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凝练。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话从什 么角度写秋景?试分析。 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 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为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 凄凉。 5.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 同景象。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 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6.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第 1 页 共 6 页 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林青竹翠为静;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 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 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 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