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标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中“图形的认识”,相较于2011版课标,新课标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内容要求”中增加了“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等描述,突出了学习中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业要求”中增加了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重视表象建立,增加了“会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学习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提高。 “教学提示”明确指出要借助尺规作图,“自主探索”“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体现了对学生探索过程和方法的重视。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和各个探究课结束之后进行的。借助单元学习路径的逐步完善,打通知识间联系,将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化、明晰化、结构化,设置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能够自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完善单元学习路径图,能说明白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解题思路,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说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3.根据学习标准完成自评,清晰本单元的学习结果。 【教学重点】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清晰、完整的学习路径图。 【教学难点】完善知识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图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继续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 二、 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一)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你们整理好了吗?拿出你整理的内容 ,请同学上来交流一下,注意交流时既要讲清楚你这么整理的理由,还要自觉地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在课堂一开始,与小组进行交流,同小组之间进行补充。这样就完成了从本体学习到小组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二)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1、交流展示 谈话:哪位同学先上来交流?交流时,其他同学要耐心仔细地倾听。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有意识呈现学生整理内容: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整理方法有: 用大括号的整理方法 用表格法整理 (3)思维导图整理方法 2、小结评价,优化方法 提问:刚才在这三位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听得都很认真,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们整理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整理方法,再次深化知识,在展示方法的时候,让学生去评价整理方法,明确各整理方法的优势,从而掌握整理方法的同时更系统的了解知识,形成知识架构。 3、引领回顾,主体深化 谈话: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整理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贴,将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整理周长的含义: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2)复习尺规作图 (3)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谈话:刚才咱同学整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求长方形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求正方形周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不同的方法自主整理,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交流、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