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内容。本节以故事叙述的形式,介绍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历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总结科学家的科学方法。然后在必修1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DNA分子结构的分析,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中,体会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特性。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现象,形成结构决定功能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以引导学生分析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为导入,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对待科学孜孜以求、不畏困难、相互借鉴、互相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总结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等的科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能够从DAN分子的角度理解并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 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必修1中已学习了DNA分子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基础知识,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这为本节新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能力上,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但还不完善,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教学重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五、课前准备 DNA双螺旋立体模型、DNA双螺旋模型组件、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DNA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程序采用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DNA分子的特性”知识结构顺序,完成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 2、 学法 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将动手绘制DNA结构逐步构建的过程,并与同学合作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观察模型和图像,归纳总结知识点,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来完成这次探究性学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DNA为什么能起到遗传作用呢?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理论,DNA分子所具有的遗传作用,必然与其结构密不可分,DNA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问题探讨中 “中关村的DNA雕塑”,DNA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是由谁研究出来的呢?展示“学习目标”: 1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观察图片,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开门见山: 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DNA模型的构建 首先,阅读课本P47———48页内容,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回顾这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科研历程,并思考与讨论问题: 1、DNA模型的构建者是 和 , 该模型称 模型。 2、在模型构建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