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观沧海 曹操 窗外暴雨大作,你趴在窗前, 漫无目的地翻看着历史书…… 一道闪电划过,你放下了书, 望向天空。 恍惚间,你感觉到自己脱离了 现在的宇宙空间…… 我是谁? X:你是曹操 我是?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表现时事的作品有《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 曹操名片 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得胜回师途中所作。公元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过这里。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正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作背景 我在哪? X:碣石山······ 此时,你登上了碣石山,望着广袤 无垠的沧海,你不禁吟诵道: 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作用:首句总领全诗,交代了观景的地点、方位以及景物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为全诗的线索。 或许是 海水不停拍打礁石的声音 让你回过神来思考: “我在哪儿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描写所见之景。从全视角写海水荡漾,波涛汹涌。山岛耸立着。 首二句是作者“观”的起点。诗人在碣石山上观沧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时波涛汹涌的海水。这时诗人的视角是遥望的,看到的是全景,是在眺望。 视角逐渐聚焦、定格,看到“山岛竦峙”。 接下来,你环顾四周,看到 了······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视角逐渐看向了近处的景物。写植物的茂盛,是静景。 此时,一阵秋风吹起,你忽然意识到,已经是秋天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时,诗人视角再次拉远,由近处望向远方的波涛。景物变成动景。 风吹树木作响。 巨大的波浪。 到这里,我们先抽离曹操的视角。前四句可以看成一幅流动的图画,曹操的视角是平面的二维空间。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 于是,你抬头看······ 看到了璀璨星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轨迹,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就好像起源于大海一样。 银河。 曹操开始仰望,进入想象创作。其仰望使得这首诗的视角由平面发展到立体。他将自己置于宇宙空间,从平视一下子立体了起来,宇宙笼罩了整个世界,而曹操又在时间之内。 曹操在这几句中完成了一系列视角转换:由远到近、由近到环绕、由近到远、由下到上。 自然之景如此壮阔,而人类却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隅。 你作为曹操,当你完成这一系列视角转换后,此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面对过于宏大的事物,人由内心生发的恐惧是正常的,《观沧海》给我们带来的是震惊于自然的壮阔和个人的渺小。 曹操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这些景物的他是否会恐惧 是否会生发出无能为力之感呢 (请你作为曹操,并带入刚刚的感受,沉入角色思考) 即使人类渺小,曹操也没有生发出失落、消极的情绪。他没有恐惧,反而迎难而上。将自己的视角放在宇宙之上,站在制高点上审视这个世界,去探究自己内心最迫切的追求。 俯仰一视、看遍山河。你行笔 至此将情绪推向顶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 好极了。 幸, 幸运。至, 达到极点。 情绪至此,我引吭高歌,倾吐内心宏伟的志向。 此句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抱负?诗歌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