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5271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8张PPT)

日期:2025-0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26772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知夜游之事 第一章 梳理文章结构 首先交代赏月缘由,记叙中庭赏月; 然后描写庭下月影; 最后抒发月下感慨。 记叙 描写 议论 短短85字,苏轼既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行文流畅;又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环环相扣,层层铺就,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之境。 第一章 小结 感夜游之景 第二章 活动二:以游为线,描绘月色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二章 小结 方法一: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把竹柏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方法二:正侧面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光地空灵澄澈,竹柏的影子从侧面衬托月光的澄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品闲人心境 第三章 活动三:分析“闲人”,品读苏轼 如此优美的景致,作者有何感慨? 活动三:分析“闲人”,品读苏轼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活动三:分析“闲人”,品读苏轼 苏轼的贬官生涯 1069年至1079年:先后被贬至杭州、密州、湖州等地。 1079(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记承天寺夜游》便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1084年:远调至汝州。 1094年: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 1097年:被贬至更偏远的海南儋州 活动三:分析“闲人”,品读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黄州,他创作了近100首词作,占其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他的代表作即出自这个时期; 在惠州,他建水磨坊,推广插秧工具秧马,舍药救民,掩埋露骨,协助修桥筑堤…… 在儋州, 他办学堂,介学风。在这之前,从宋代开始一百多年里,儋州从没有进士及第,在这之后,儋州的人才不断涌现。 活动三:分析“闲人”,品读苏轼 从资料中,我们发现苏轼做了很多事。为什么他还称自己是一个“闲人”? 第三章 小结 所谓闲人,①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身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味。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原文内容,梳理作者心情的变化。 看到"月色入户"心生欢喜; 但"无与为乐者"心生孤独, 找到同伴,获得慰藉; 两人散步中庭,看到月景内心悠闲喜悦 最后"闲人"蕴含了复杂的人生感慨。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言特点: 多用散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