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 素养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格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法指引 律诗四联的特点 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即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颔联紧承首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颈联则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1.作者简介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 意境浑厚。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著有《崔颢诗集》。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诗佛”之称。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动的语言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著有《王右丞集》。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风格飘逸奔放,雄奇壮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集》。 (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简介 (1)《野望》:王绩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写的是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 (2)《黄鹤楼》: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于是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3)《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4)《渡荆门送别》:此诗是李白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首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第一课时 野 望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受诗人的心语。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其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行世,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