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具体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街市的热闹,重现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告诉了学生…《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第三单元,对语文要素的把握没有基础,所以对于学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和操作,还需要从本课的教学中加以引导。用解说词的方式介绍《清明上河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是首次,也需要结合一定的提示和画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三、课时目标 1.通过课堂预习反馈认识“摊贩、作坊、都城、毛驴等词语,并能识别“作、乘”多音字。 2.通过“名画小名片”提炼信息,梳理课文内容。 3.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 2、3、4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4.了解《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5.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服饰等细节的生动描绘,来感受画家高超的技艺。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渐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画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入课题,走进名画 (1)引导: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古老的传统节日,有雄伟的建筑,还有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呢? (2)了解名画,动画演示《清明上河图》。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清明上河图》,去了解为何称它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 理解“名扬中外” (4)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能否给它 换个词? (5)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3. 预习反馈,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都城、故宫、摊贩、官吏、作坊、形态、毛驴、一寸、栏杆、风貌、张择端、马笼头、一乘轿子出示易错字词:官吏、作坊、一乘轿子。 (2)把官吏的“吏”与历史的“史”比较,理解“作坊”的意思,通过查字典,明白作坊的意思是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理解“乘”在这里是一个量词,并且记住读音。 4. 完成名片卡 (1)卡片上这些内容,都是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搜集到的 (2)出示第 1 自然段,请同学再次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 品读课文,了解名扬中外的原因 (1)学法回顾,运用学法,理清 2—4自然段所围绕的意思。在这一单元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方法 (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这一课中,有哪几自然段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呢?分别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 (3)板书内容;第 2 自然段,围绕“画面人物众多”,第 3 自然段围绕“街市热闹”,第 4 自然段围绕“画面传神”来写的。 6. 聚焦“人物众多” (1)出示第 2 自然段,作者是怎么写出人物众多的?(好几百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标点“……”) (2)张择端在一幅画上画出了如此众多的人物,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称《清明上河图》是———(引读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7.感受热闹 (1)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街市热闹”的呢? (2)画上还会有哪些形态各异的人呢? (出示《清明上河图》)请仔细观察,接着往下介绍。 (3)琳琅满目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怎么会不热闹呢!一起再次朗读本段课文。 (4)在这一段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正是画家有如此高超的画技,《清明上河图》才称得上是———(引读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