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花》教学设计 永嘉县瓯北五中 厉雄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出卷网在《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 生自主讨论交流。 2、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 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 出卷网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