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核舟记 新课导入 “核舟”是什么 字面义:用“核”刻的舟, 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 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施工极小,没有相当高的微观雕刻技艺和书法功底以 及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 静气,神思集中, 一丝不苟。 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 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 ,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微雕”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 法。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 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 象牙雕刻42位美国总统 潘启慧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了一幅国画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在这块 高15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石上刻有5400个 字。 题目解说 “核舟”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就是 用很小的一个桃核雕刻的一条船。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 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我国古代工 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 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巧夺天工 果 核微雕 只有4厘米! 真的很小! 文学常识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 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 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 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 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 “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湃《核 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 叔远晚年作品。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 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也称“杂记”。写法 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和抒情。如《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详细描写了“核舟”的相关 情 况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 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 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 “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 印 陪 同。 关于苏轼游赤壁 魏学湃yī (约1596-1625),字子敬, 嘉善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 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 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 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 檐 集》。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 志》。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 皿 (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wǎng) 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yí)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yǒu) 奇 (jT) ,高 / 可 二黍 ( shǔ) 许。中/轩 (xuān) 敞 (chǎng) 者/为舱,箬 ( ruò) 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 (sǎn )之 。 船头/坐/三人,中/峨 ( é ) 冠(guān) 而 多髯 (rán) 者 /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juàn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