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课 前 热 身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至圣:孔子。 作者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朗 读 课 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译 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事和谐,民心和乐。 中心论点 人和 天时 地利 举例论证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没有胜利。围着攻打它,一定是有得到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 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围。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这。 连词,表修饰 代词,代指城 分论点 地利>天时 天时 地利 举例论证 极言城小 攻城者攻势极猛,占据主动权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固锋利。坚,坚固。利,锐利、锋利。 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译 文 双重否定,排比修辞,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 “地利”条件 人和>地利 举例论证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1.委而去之 一、解释划线的词 二、翻译句子 课堂作业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介词,凭借,依靠。 巩固。 泛指山河。 震慑。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 文 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宏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奇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到。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