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3201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6次 大小:17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15课
  • cover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2.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5 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途中在延安停留了几个月,亲身体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光明前景,深受鼓舞,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借助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丫枝(yā) 倔强(jué jiàng) 婆娑(pó suō) 虬枝(qiú) 伟岸(àn) 傲然(ào) 宛然(wǎn) 秀颀(qí) (2)易错字形: 开垦:“垦”不能写成“恳”。 主宰:“宰”下面是“辛”,不是“幸”。 丫枝:“丫”不要写成“桠”。 倔强:注意“———和“强”的写法。 婆娑: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顺序。 虬枝:“虬”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 秀颀:“颀”的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斥”。 2. 词语释义 礼赞:怀着敬意地赞扬。 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错综:纵横交叉。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无边无垠(yín):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yān)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挠,弯曲,屈服。 楠木(nán):常绿乔木,木质坚硬,是贵重的木材。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 第二部分(第 2 - 4 段):描写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侧面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 第三部分(第 5 - 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笔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4. 第四部分(第 7 - 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联想和对比,由树及人,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进而赞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5. 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与开头相呼应,深化主题。 四、主题思想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以及内在气质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北方抗日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五、写作特色 1. 象征手法的运用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揭示其象征意义(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开头先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单调”,给读者一种“不喜欢”的感觉,这是“抑”;接着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突出其不平凡,进而揭示其象征意义,表达赞美之情,这是“扬”。这种写法使文章波澜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突出了白杨树的形象,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3.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文章在描写西北高原景色和白杨树外形时,运用了生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