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4272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8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件+教案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2049163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8课时,课件,先生,鲁迅,伯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内容分析: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1949年10月)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通这首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并感悟诗歌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③思维能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赋予诗歌的哲理思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④审美创造:理解诗歌内涵,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任务流程:“读书会———向鲁迅先生致敬” 活动一:“谈一谈我心中的鲁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臧克家《有的人》的创作过程,讨论交流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借助资料,说说两种人中哪种人是指鲁迅先生这样的人 重、难点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提出质疑,引入新知 1.谈话导入。 在岁月的长河里,鲁迅先生的身影如一道闪电划破历史的黑暗,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2.诗歌吟诵会 借助诗歌的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小组内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1)教师提出质疑:同学们,请你看一看这次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与之前见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有的人”是诗歌的正标题,“———纪念鲁迅有感”是诗歌的副标题,也由此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 出示资料: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 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老师引导:从这段文字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让我们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这份深沉的追思之情。 (2)初读诗歌,注意节奏。 教师指导朗读: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诗歌更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么,如何能把诗的节奏感表现得更好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视频的范读,一边听一边在要突出来的字上标上着重号,在要停顿的地方标上斜竖线。 播放视频《有的人》 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指明朗读。 借助诗歌的副标题和学习提示,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小组内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学生一边听视频的范读,在要突出来的字上标上着重号,在要停顿的地方标上斜竖线,然后自己在进行朗读。尝试把诗歌读流利读出节奏感。 设计意图:以诗歌副标题为线索,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引入新课,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第二节:整体感知 初悟诗情。 小组内讨论: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同学们。经过小组刚才的讨论,现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