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4276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355391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导入新课 1 课堂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梦中所做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甚至在弥留之际依然惦念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冷雨浇不熄梦里的烽火,寒风吹不倒心里的山河”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书满腔愤而不颓 怀报国志终不改 ———从《书愤》看陆游诗中的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重点) 02. 理解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04. 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01. 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难点) 03. 新知探究 2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写作背景 读懂诗歌,赏析手法 【问题导学】 诵读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 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问题导学 1、所“书”何事? 2、所抒何“愤”? 3、如何抒“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导学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所“书”何事?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问题导学 2、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诵读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游 对比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问题导学 3、如何抒“愤”?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虚实相生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虚写 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实写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用典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