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5926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2课时 共48张PPT)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475750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华,崛起,读书,课件,2课时,48张
  • cover
(课件网) 周恩来 第一课时 1 复习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难忘的泼水节》 描写了周恩来总理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 2 释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 振兴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 走近总理 人物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任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任总理 代表作品:《周恩来选集》 4 识 字 识 字 5 初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自学 修身课上,立志读书1-10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 11-14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 15-17 三件事 修身课上,立志读书1-10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11-14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15-17 按因果关系给三件事排序 三件事 修身课上,立志读书1-10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11-14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15-17 按因果关系给三件事排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 振兴 22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第二课时 1 复习引入 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按因果关系排序。 回顾 三件事 修身课上,立志读书1-10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11-14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15-17 按因果关系给三件事排序 2 细读课文 第二件事情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此时的周恩来能不能体会到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 听完伯父的话后,疑惑不解,之后周恩来......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一探究竟 第三件事情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 来到了被国国人占领的地方,周恩来遇到了什么事情? 在车祸现场都有那些人, 不同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女人 中国巡警 围观者 女人 中国巡警 围观者 在车祸现场都有那些人, 不同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女人 中国巡警 围观者 女人 哭诉 中国巡警 不惩处外国人,斥责那个女人 围观者 紧握着拳头、劝慰 了解车祸前因后果以及警察的处理方式后,周恩来终于明白了...... 中华不振! 3次 照应标题 突出中心思想 强调决心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你有何感受?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对周恩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深入思考拯救祖国和人民的办法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门户上的横木。旧时富贵家门楣高大,因以“喻门第”。 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深思熟虑得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回答是随口一说吗? “默默地”说明周恩来正在认真的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和同学们的“踊跃”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可以体会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对比 个人的利益 将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魏校长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