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9051

【课堂无忧】1.4 水遇冷以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6次 大小:8367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堂,无忧,水遇,以后,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4.水遇冷以后(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探究实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态度责任:※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重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着重从遇冷这一条件下,揭示水蒸———水—冰转化过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凝结和凝固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凝结与凝固现象。有了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轻松一些。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时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见到露水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凝结现象,然后做水蒸气遇冷的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的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当温度达到0℃时,水会结冰,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保持0℃不变;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 第三部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最后帮助学生做好归纳总结,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研究有露水时的气温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一般我们见到露水都是清晨时分,比如在植物的叶子或花瓣上,常常能发现晶莹剔透的露水。这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露水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在地上或物质上的液态水。傍晚或夜间无光照,地面或物质的表面逐渐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也随着降温,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物质的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如果此时的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物质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水)。如果温度低于0℃ ,可能会出现冰露或霜。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露水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建立凝结的概念。 活动二 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实验过程。 探究问题:水蒸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材料:铝箔纸、水、烧杯、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我们能观察到有“白气”从小洞冒出来,玻璃棒上有水滴流下来。 实验结论:水加热后会形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2.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水加热后,铝箔纸洞口会出现很多水蒸气,而玻璃棒的温度比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从而附着在比较凉的玻璃棒上。 3.凝结。 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活动三 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体积变化 1.观察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探究问题: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和体积是如何变化的? 实验材料:试管、水、温度计碎冰、盐、烧杯、笔。 实验步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