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0880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同步课件+素材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45563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同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诵读,编版,古诗词
    (课件网)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小课堂:古诗词中的月亮寓意 以月圆比喻人团圆,望月怀远,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可以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诗人平和的心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 王维 用“月”烘托边塞雄浑壮阔的意境,蕴含戍边人的思念、孤独与悲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永恒的月,可表达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感叹、悲伤与无奈。《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王昌龄 李白 新课导入 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是那么婀娜,如此美妙的景致,宋代词人辛弃疾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思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辛弃疾的诗词中探寻一下吧! 返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起义抗金 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起兵抗金 追杀义端 活捉叛徒 南渡游宦 《青玉案·元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退隐闲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平乐·村居》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起用即免 《南乡子·京口北古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生平年事览(1140———1207) 1140~1161 1203~1207 1182~1202 1162~1181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g pī zhuó pó suō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月光。 译文: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