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水遇冷以后 (苏教版)四年级 下 01 核心素养 内容总览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练习 04 活动手册 05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01 02 ※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03 科学观念 04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重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难点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探究新知 活动一 研究有露水时的气温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探究新知 一般我们见到露水都是清晨时分,比如在植物的叶子或花瓣上,常常能发现晶莹剔透的露水。这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露水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在地上或物质上的液态水。傍晚或夜间无光照,地面或物质的表面逐渐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也随着降温,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物质的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如果此时的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物质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水)。如果温度低于0℃ ,可能会出现冰露或霜。 探究新知 露 珠 探究新知 露和霜 探究新知 活动二 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实验过程。 探究问题:水蒸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材料:铝箔纸、水、烧杯、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探究新知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我们能观察到有“白气”从小洞冒出来,玻璃棒上有水滴流下来。 实验结论:水加热后会形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探究新知 2.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水加热后,铝箔纸洞口会出现很多水蒸气,而玻璃棒的温度比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从而附着在比较凉的玻璃棒上。 3.凝结。 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探究新知 “水蒸气遇冷”演示实验 探究新知 活动三 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体积变化 1.观察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探究问题: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和体积是如何变化的 实验材料:试管、水、温度计碎冰、盐、烧杯、笔。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探究新知 (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加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下降,体积变大。 探究新知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够发现,在碎冰中加入盐,能制造更低的温度,所以试管中的水的温度会随着烧杯中碎冰温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一直到试管里的水结成冰。但在温度达到0℃时,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变化,这是因为冰水共存状态需要时间来改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只有当水完全结冰后,温度才会继续下降。 实验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探究新知 2.把下图中的点连成线,即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探究新知 (1)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水的温度逐渐下降,从室温快速下降到0℃ ,到0℃时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冰水共存,当水完全结冰后,温度会继续下降。 探究新知 活动四 用凝结或凝固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盛冰的瓶子温度比较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