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数学 ) 学科 ( 五 )年级上册课时教学方案 )课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信息窗一《比的意义》 时间 2023.11.15 节次 2 来源 青教版(五四制)小学数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 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三学段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涉及的核心素养可以聚焦到有条理的思考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2.课标分析: 比的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 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情境,借助问题“赵凡的头部长和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了解头部长和身长的关系除了可用分数表示之外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比”,并初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借助“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她的行走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教学比的意义。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学习目标 1.我能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我能主动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做到严谨表达、勇于质疑。 3.在小组合作中,能够有序交流,用心倾听组员发言,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及时记录、补充、提出建议。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评估任务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 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身高: 腿长: 臂长: 头长: 课中展学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1.交流学生测量数据 2.出示教材情境窗,找信息,提问题 1.组内交流测量数据 2.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1.交流学生测量数据。 2.出示情境窗,找信息,提问题。 活动二:探究同类量比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1.通过问题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描述比的意义。 3.小结:赵凡同学的身高是头部长的几倍,列式为:160÷25.也可以说成赵凡身高与头部长比是160:25。 1.自主列式 2.根据老师的引导总结描述:赵凡同学的头部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列式为:25÷160.也可以说成赵凡头部的长与身高的比是25:160 赵凡同学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列式为:66÷88.也可说赵凡同学的臂长与腿长的比是66:88 1.用数学语言描述比的意义 2.学生表达能力、语言严谨性的评价激励。 活动三:探究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1.出示问题: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5 : 160=25÷160= 1.自主思考,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总价÷数量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1.纸笔评价,统计准确率。 2.交流反馈,常见的数量关系。 活动四:求比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1.启发谈话:比的各部分名称比较好理解,比值就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的商。刚刚大家列举的例子,说一说前项、后项和比值。 2.出示题目: 3.观察学生有几种表示的方法; 4.巡视指导小组交流: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和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