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相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堂导入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爻(yáo)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 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心系祖国和百姓,渴望为国家效力,但却屡遭挫折,才华难以施展。当他站在深受后人敬仰的诸葛亮祠堂前,面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内心必定感慨万千。让我们通过《蜀相》这首诗,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对贤能之士的无限敬仰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深深叹惋。 课堂导入 了解杜甫生平和诸葛亮事迹,了解写作背景。 反复吟诵,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景物意象。 赏析设问、反衬等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世人尊称为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著称,被后人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展现了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以及国家兴亡的深刻主题。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创新乐府,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杜甫生平 35岁之前 读书游历《望岳》 长安十年 接近人民 《兵车行》 安史五年 人民疾苦《春望》三吏、三别 成都五年 相对平稳 《蜀相》 漂泊五年 老病孤舟《秋兴八首》《登高》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因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毅然出山辅佐刘备。他运筹帷幄,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助刘备夺取荆州、平定四川,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肩负起振兴蜀汉的重任。他六出祁山,呕心沥血,试图完成统一大业,但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用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赢得了后世无尽的敬仰与缅怀。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 ②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③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④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⑤中间两联须对仗。 ①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写作背景 杜甫在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春天,安史之乱依旧未能平息,叛军首领史思明再次攻陷东都洛阳,并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依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战乱导致大量百姓惨死,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民生凋敝。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不仅重用宦官,还对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心存猜忌,使国家的危局更加难以扭转。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写作背景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最终化为泡影。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生活困顿,仕途无望,国事与家事交织在心头,使他倍感忧虑与彷徨。面对国家危亡、百姓深陷苦难,而自己却无从报效朝廷,杜甫对曾经开创基业、力挽狂澜的诸葛亮充满了仰慕与敬重。尤其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