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0073

【高效备课】9.2.1溶解度(饱和溶液、不溶液)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

日期:2024-12-28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2942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化学,2024,人教,教学设计,溶液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1溶解度(饱和溶液、不溶液) 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1溶解度(饱和溶液、不溶液) 授课教师 化学 课型 公开课 教 材 分 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初中重要的化学概念,在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后,从定性过渡到定量,为溶解度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学 情 分 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建立起来不难,学生容易接受。后两个问题比较抽象,逻辑性也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验和对比分析可以解决这两个难点,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本课试图让学生对溶解和溶液有系统的整体认识,利用问题链将思路拓展、认识拔高,让学生对大自然的多样性肃然起敬。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1.化学观念: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 2.科学思维:“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互相转化方法,体会定量研究在实际中的价值和应用。 3.科学探究与实践: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等物质分离的方案。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转化;2.蒸发结晶法与降温结晶法的应用。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相互反思、习题专练、交流掌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巩固 你能说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吗 温故知新 二、 合作探究 任务一: 实验9-5 【实验9-5】,教师提前备好若干份2g氯化钠固体和10mL水。 在室温下,向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加入2g氯化钠,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2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mL水,搅拌,观察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溶液中有溶质的固体存在时,固体质量不减少的是该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液中没有溶质的固体存在时,加入该溶质的固体,固体质量不减少的是该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溶解,发展学生获取和加工琐碎信息的能力。 任务二: 实验9-6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实验9-6】,教师提前备好若干份3g硝酸钾固体和10mL水。 在室温下,向盛有10mL 水的烧杯中加3硝酸钾,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3g 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归纳总结。 任务三: 结晶 继续9-6中实验,再加入 3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待溶液冷却后,可以看到,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 继续对9-5实验烧杯加热蒸发,得到白色颗粒固体食盐氯化钠。 ①结晶的概念: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过程叫作结晶。 结晶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②结晶的两种常见方法: 降温结晶法--析出硝酸钾晶体; 蒸发溶剂结晶法--析出氯化钠。 ③思考与讨论 查阅教材资料,了解用海水晒盐(风吹日晒)的过程,与同学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了解结晶方法。 任务四: 总结 1.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硝酸钾;温度降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