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板块一 高考重难点在思维提升中的专题强化 复习任务群五 写作 基于贴近生活实际和提升思维品质的表达与交流 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继续沿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风格上接近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含标点共48个字。对考生而言,这样的作文命题是非常友善的。首先,审题基本没有难度,材料里的两句话一句概述现象,一句提出问题,不兜圈子,不用隐喻,简洁明了。其次,对于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和问题指向,考生都有话可说,而且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果我们对这道作文题进行材料溯源,可以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找到源头:“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这样的命题符合考教一致的原则,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写作提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看似轻描淡写的背景交代,实则要求考生在此背景下展开讨论。有些考生把握不准情境,要么全文都在讨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将情境当成立意的关键词;要么抛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样的情境限定,将文章写成“问题与答案”的纯粹二元思辨关系作文。经过深思熟虑的考生,会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视作文章讨论的场域,而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当作讨论的焦点。 答案越来越多、获得的速度越来越快会不会导致问题的持续减少?这个问题的内核还是如何理解“问题与答案”之间的思辨关系。从时间维度来看,问题与答案谁先谁后值得探究;从难易程度来看,提问题与解答案孰易孰难屡有争议;从因果关联来看,答案由问题产生,但许多问题也因答案有缺陷而来。 当我们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背景来讨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才会丰富多彩。就答案的生成速度来看,对于同一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回答会比人类要快。但,如果去追究其答案生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它们只是从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中挑选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加以综述而已。如果因为有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了”,那并不意味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反而体现了人类的好奇心在不断减弱。 参考立意:①“问”不止步,“答”更智能;②科技让问题“更多”,智慧让答案“更速”;③智涌答案,问无疆界。 优秀作文 我问,故我在 一考生 信息时代的光辉璀璨夺目,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更迭,使得诸多问题的答案在须臾间水落石出,于是,人们不禁疑惑———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诚然,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困扰人类多年的通信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解答了人们的日常疑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许多世界级难题被逐一攻破。抛出一个问题,立马得到答案,问题似乎真的变少了。 可回过头来看,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能解决的是单一的、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是冷冰冰的、毫无温度的。当我们向它询问人类的终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时,它只会回答你的名字和你的定位。科技还会带来新的问题,以AI为例,当我们选择让其代写论文,我们便一步步走向了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