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4684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课件(共35张PPT含内嵌视频)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709004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视频,内嵌,PPT,35张,教学课件,17课
  • cover
(课件网)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上帝视角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与社会治理 第 17 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时空脉络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救济 制度基石 组织纽带 社会保障 战国 秦朝 汉朝 两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分类登记(一般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西汉:编户齐民; 东汉:户籍散乱 西晋:黄籍; 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隋朝: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唐朝: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主户:有田、纳税; 客户:无田、不纳税) 诸色户计:职业定籍(分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户籍世袭:世代相袭,固定户籍 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户帖制度 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户籍不再具有财政意义,对人身控制放松)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秦国:户籍相伍 一、基层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 问题:古代政府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 根目: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作用: 征收赋役; 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 控制职业、固定身份; 维护等级特权;巩固统治。 一、基层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 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商君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思考: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思考:从战国到秦朝,户口登记出现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原因:①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②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主流。 变化:①逐渐周密、规范;②为征发赋役服务。 一、基层治理 2、秦朝:分类登记(一般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一)历代户籍制度 一、基层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 3、西汉:编户齐民 (1)管理: (2)登记: (3)维护: 全国户籍———丞相主管;地方户籍———专门人员。 户 是政府 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国家“编户齐民”。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评价: ①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依据; ②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③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④农民负担沉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4、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 一、基层治理 5、魏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一)历代户籍制度 西晋:黄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东晋:黄籍(以黄纸登记原南方土著) 白籍(用白纸登记北方南渡人口,且不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打击豪强士族势力,不时 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其承担赋役,称作“土断”) 思考:东晋政府为何实行白籍制度,给予白籍特权? ①北民南迁,侨置郡县,打破原有户籍制度; ②衣冠南渡,在南方建立士族政权; ③鼓励南迁侨民生产,促进江南开发; ④为保障赋役征发,土断白籍。 一、基层治理 6、隋朝:大索貌阅(清点户口,比对体貌,核定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