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下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内容解读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目 录 新课导入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日常生活中,我们记录时间用什么呢? 还有一种时间———地质时间,用什么来记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在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写作背景 陶世龙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他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的倡导下,创作了《时间的脚印》这篇科普文章。 字词积累 踪迹 zōnɡ 腐蚀 shí 浑浊 zhuó 山麓 lù 粗糙 cāo 龟裂 jūn 帷幕 wéi 沟壑 hè 字词积累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字词积累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内容解读 问: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问: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你能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吗? 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内容解读 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答: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严谨。 内容解读 问: 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 答: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