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7091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2-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63557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3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史纲下) 2.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选必3) 重要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国同盟、三国协约、速决战、美中参战、华工、国际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国际联盟 第十六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世界现代史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也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的一次演说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政治发展不平衡: 19C末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经济发展不平衡:德美实力上升,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1913-1914年占有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一、国际秩序裂变:背景 1.必然性 探究1: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1)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发动的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 (2)1899-1902年英布战争: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共和国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英军胜,把持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战争是是日不落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3)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胜,俄国被迫让出辽东半岛,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1898年美西战争 1899-1902年英布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小而辉煌的战争” “大英帝国力不从心的战争” “让俄国一夜白头的战争”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 亚洲岛国最终打败欧洲陆上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可耻失败。 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当新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