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9718

5.孔乙己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35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孔乙己,教学设计
  • cover
《孔乙己》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一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一个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怜人,这就是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将“笑”作为分析文章的重点,认为以喜写悲,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别人的笑料吗? 3、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阅读时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此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通过从文中的“笑”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孔乙己当时无奈挣扎的生存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能准确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品析文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写作背景,归纳造成孔乙己性格悲剧的各种因素,通过撰写结尾,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能准确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品析文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能准确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2.针对目标2,设计3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品析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针对目标3,设计2个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写作背景,归纳造成孔乙己性格悲剧的各种因素,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二、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目标一)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