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41624

14.1《故都的秋》(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2-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6276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33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14.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不同的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而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熏陶的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新课导入 一、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二、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作者简介 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题目释义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积累字词 读第一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初读感知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3—11)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清秋佳果图合作探究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 自由朗读、思考,小组讨论。 庭院秋景图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