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登岳阳楼》,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深度。通过讨论和探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发挥创造力,表达个人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究,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登岳阳楼》这首诗,还能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中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练字之美,像 “坼”“浮” 等动词的表现力。 感受诗人的情感脉络,从初登楼的震撼到进而引发的身世感慨与家国之忧。 (2)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诗人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沧桑紧密融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妙处。 引导学生突破时空局限,理解杜甫所处时代的苦难,共情其复杂深沉的情感,如在个人漂泊与国家战乱交织下的愁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韵律、体会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诗歌内涵,如从 “所见之景” 探究 “所感之情”。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疑难问题,交流见解,培养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如探讨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效果。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展现洞庭湖风貌、杜甫生平经历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壮丽风光图片、视频片段,同时播放轻柔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教师旁白:“同学们,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片浩渺无垠、气象万千的水域,它衔远山,吞长江,滋养着一方水土,承载着千年历史。它就是洞庭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折腰,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 引导语提问:“大家能想到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名句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如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等诗句,顺势引出杜甫的《登岳阳楼》。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结合多媒体呈现的杜甫画像、生平年谱,教师详细讲述:“杜甫,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一生历经坎坷,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乱、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他的诗作犹如一部时代的悲歌,真实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 聚焦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大历三年(768 年),此时的杜甫已届暮年,贫病交加,他从夔州漂泊到岳阳,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壮阔湖景,心中涌起的却是无尽的哀愁与深沉的家国忧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千古佳作。” (三)初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读音,注意节奏停顿,如 “昔闻 / 洞庭水,今上 / 岳阳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