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4542

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7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教学设计,统编
  • cover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静女》(《诗经·邶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包括其体制分类、表现手法和章法特点等。 2.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男女主人公的情感。 3.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热烈的爱情,感受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诗经》的“六义”,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 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之间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双关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诗歌的含蓄之美。 (2)引导学生从古代爱情诗中汲取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观,思考其对现代爱情观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期待的爱情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2.展示牛郎织女、白蛇许仙、梁祝化蝶等经典爱情故事的图片,这些爱情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爱情的坚贞、浪漫、曲折等特点)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代的爱情诗———《静女》,看看古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二)《诗经》相关知识讲解 提问:有谁知道《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提问:《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哪几部分呢?按其表现手法又可分为哪几类呢? 明确:按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提问:能分别说一说风、雅、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风是从不同地区采集的土风歌谣,比如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的朝廷乐曲,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提问:那赋、比、兴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铺陈排比;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三)诗歌朗读与整体感知 1.听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提问: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 的口吻,讲述了 “我” 与静女约会的故事。 第一章写“我” 赴约前往,却不见静女,“我” 搔首踟蹰; 第二章写静女赠我彤管;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荑之所以美是因为是静女所赠。 (四)诗歌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两个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性格呢? “搔首踟蹰” 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爱而不见” 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 提问:静女不仅赠给男子彤管和荑,还主动与男子约会,这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体现了静女大胆开放,敢于追求幸福,具有叛逆反抗性的性格特点。 2.分析艺术手法 提问:在“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表达作用是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提问:“说怿女美”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我” 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回答:“说怿女美” 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 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 “静女” 之美,表现了 “我” 对静女的痴情。 提问:诗歌中多次提到彤管和荑,这有什么作用呢? 回答:借助“彤管”“荑” 抒发情感,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