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8074

【核心素养目标】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785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一首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中描绘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欲赠远方亲人却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的情景,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和思妇怀远的离别之苦,展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当时文人在乱世中漂泊无依、渴望团聚的普遍心理,对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共情能力。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背诵全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 “涉”“芙蓉”“兰泽”“遗”“还顾”“漫浩浩” 等的含义和读音,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色,体会五言诗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提高诗歌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从意象入手分析情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文学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中游子与思妇之间真挚深厚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亲情的珍视,引发学生对亲情、爱情的思考,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了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对文人的影响,体会古代文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哀愁,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如 “芙蓉” 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礼仪习俗(赠送礼物以表情意),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提升文化自信。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理解主人公涉江采芙蓉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体会游子与思妇之间深沉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感受诗歌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 “芙蓉”“兰泽”“芳草”“旧乡”“漫浩浩” 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营造意境、烘托情感方面的作用,掌握通过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运用的虚实结合、对写等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欣赏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代文人进行心灵对话,理解诗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历史洞察力,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深入讲解和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来突破。 一、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在教室前方的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幅精美的古代采莲图,画面中,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子,泛舟于碧波之上,周围是大片盛开的荷花。同时,播放一段轻柔舒缓、带有古典韵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而优美的氛围。教师用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在我国古代,采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活动。看,那满池的荷花摇曳生姿,一位温婉的女子轻舟而行,穿梭其中。这般美好的画面,常常被文人墨客写入诗中,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去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