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 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月亮、吟咏月亮,唐代诗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描绘月夜美景的诗———《峨眉山月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之美。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品有《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 诗佛:王维 诗僧:齐己 诗圣:杜甫 诗魂:杜牧 诗奴:贾岛 诗杰:王勃 诗豪:刘禹锡 诗魔:白居易 诗骨:陈子昂 诗狂:贺知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初次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知识链接: 李白生平经历 1岁 出生于富商人家 42岁 56岁 43岁 44岁 10岁 62岁 27岁 15岁 24岁 29岁 31岁 攻读诸子百家(少年天才) 隐居大明寺学书习见剑,好神仙纵横之术 去蜀远游 在安陆被许梓芝员外相中,入赘许门 多次请求裴长史举荐,终为所拒。(自暴自弃,开荒种田) 穷困潦倒与长安 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完美逆转) 厌烦官场龌龊,玄宗对李白渐疏远(纵酒失宠) 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离长安而去二区 安禄山反,玄宗逃亡。李白携妻南奔避难。(流放夜郎) 或饮酒而亡,或因病去世。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山市。 半边,半个。 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月光的影子 流动,也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诗意: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顺流而下。 出发。 今重庆一带。 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景(一、二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