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0705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吆喝》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54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课
  • cover
《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 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 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北京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北京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北京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北 京城杂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1.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 2.大家找得很快哦。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 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据老人们说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北京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 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齐读) 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北京人怎样的生活场景? 3.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 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而且“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说明了什么?(齐读) 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 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板书:市井生活]。所以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 屏幕展示:“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 ,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师读。 三、读课文,赏吆喝 1.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①现在,就让我们也一起来品一品、读 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刚才同学们说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顾客)那么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顾他的生意? (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②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这些诱 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可不,想唱好还真不容易,他们是怎么唱的? ③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原音重现”,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浓浓的京味儿!(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儿”)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 ,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