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23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局部侵华与局部抗战 (一)局部侵华1、原因(1)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2)现实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3)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有利时机①: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趁之机②: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指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表现 1931.9.18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2.1.28一·二八事变 1932.3建立伪满洲国(首都:吉林长春) 1933向长城沿线进犯 1935华北事变 1935.12.09 一二·九运动 总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侵华暴行 方针 侵略暴行 军事上 反和平 发动九一八、一二八、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扫荡敌后根据地、轰炸国统区等; 政治上 以华治华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伪满洲;1940年 汪伪政权 经济上 以战养战 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 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文化上 奴化教育 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社会上 反人道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慰安妇制度等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慰安妇制度; 治安强化运动(1941-1942): “治安区”(即敌占区): 实行保甲制度,调查户口,推行连坐法,扩大伪军,加强特务活动;着重对人民的欺骗怀柔,宣扬“王道乐土”。 实行“大检举”,恐怖政策与怀柔政策兼施,普遍修筑封锁沟墙和碉堡,并实行所谓“绝缘政策”,制造无人区。 “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 加紧“扫荡”,实行极其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企图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 (二)局部抗战 1、各界反应 各界力量 对日侵略的反映 国民党 实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寄希望于国联迫使日本撤兵 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中共领导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东北军民 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爱国学生 针对日本制造的“华北事变”,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国民党爱国官兵 ①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即“长城抗战”;③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局部抗战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中国共产党作用突出;地域广泛,波及全国;抗战斗争形式多样;参与阶层多,群众基础广泛;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意义: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利于唤起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奋起与抗日救亡运动;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识链接】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政变) 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加剧;(2)重要原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3)个人原因: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4)直接原因:张、杨反复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失败。 2、经过及结果 1936.12.12,张、杨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在中共等各方面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的原因 (1)停止内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