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课《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练 一、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柳宗元 (2)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 B.本文通过伶官的故事赞扬伶官的高尚品格。 C.欧阳修在文中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本文属于史传类记叙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二、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满招损,谦得益。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④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选择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宋之兴/闻之于宋君 B.逸豫可以亡身/不豫者,众之害也 C.传之其人/其真不知马也 D.闻者为之动容/君子不为不知也 三、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骄而亡之者 (2)盖追先王之殊遇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指出下列句中判断句并翻译: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倒装句:找出文中倒装句并翻译。 四、翻译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满招损,谦得益,斯其道也。 (4)感斯人言,是有“亡国之音哉”? 五、文章分析 1.结构分析 根据内容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简述各部分的大意。 2.思考题 (1)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何体现主旨? (2)文章是如何以伶官的事例论证道理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六、主题探究 1.问答题 (1)如何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的思想?结合现实举例说明其启示。 (2)欧阳修在文中借伶官之事意在劝诫宋仁宗,你认为这种“以史为鉴”的写作方式是否有效? 2.拓展题 结合《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个人如何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盛极而衰”。 六、课后作业 1.背诵与默写 背诵“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段落,并准确默写。 2.论述题 结合《五代史伶官传序》与实际生活,论述“谦虚是成功的重要品质”,字数不少于300字。 第3.3课《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练答案参考 一、文学常识 1.(1)A.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2.(2)C.欧阳修在文中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A错误:《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 B错误:文章通过伶官的故事揭示“盛衰之理”,而非赞扬伶官的品格。 D错误:本文是史论类散文,而非记叙文,采用议论与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词语释义 1.(1)加点词解释 ①理:规律,事物发展的道理。 ②招:招致,引来。 ③科:法律、法令。 ④惩:吸取教训。 2.(2)词义相同的一组 A.宋之兴/闻之于宋君 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B豫:安逸/豫:参与。 C其:代词“他的”/其:语气副词。 D为:因、感到/为:做。 三、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追:追念,动词的意动用法。 (3)北通:动词作状语,向北通达。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事的结果吗? (2)倒装句 例句:感斯人言,是有“亡国之音哉”? 翻译:听了这个人的话,难道不是“亡国之音”吗? 四、翻译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勤勉操劳能够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却可以导致身亡,这就是自然的道理。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但难道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3.满招损,谦得益,斯其道也。 翻译: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失,谦逊可以获得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4.感斯人言,是有“亡国之音哉”? 翻译:听了这个人的话,难道这不是“亡国之音”吗? 五、文章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