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7737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13129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22张,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益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以边塞诗作名世。他的边塞诗以悲壮婉转、凝练含蓄见长,尤其善于以含蕴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江南词》《从军有苦乐行》 《登长城》等。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 边塞诗 绝句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受降城 生字积累 lè xiáng lú 回乐烽( ) 受降城( ) 芦管( )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结构梳理 前两句:(写景)月下景色,凄凉 后两句:(抒情)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文本探究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了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