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417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如何驱散心灵阴霾”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18次 大小:178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2025,学年,统编,高二,写作,指导
  • cover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如何驱散心灵阴霾”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遭遇心灵阴霾时,有人通过寄情外物来驱散,有人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材料呈现了两种驱散心灵阴霾的方式:寄情外物与内在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这二者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补充。寄情外物是向外寻求慰藉,借自然、艺术等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内在心灵审视则是向内探索,直面内心矛盾痛苦,通过自我反思与接纳达成和解。从任务看,要求考生发表看法,即需结合两种方式深入思考其内涵、意义、价值及二者关系,并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如何运用这些方式应对心灵困境。 二、立意指导 1. 内外兼修,治愈心灵:阐述寄情外物可作为心灵慰藉的起点,为内在审视营造平和心境;内在审视则能深化对自我的认知,使寄情外物更具方向,二者结合实现心灵的深度治愈。 2. 借外物之镜,观内心之景:着重论述外界事物如书籍、旅行等,是映照内心世界的镜子,能启发自我反思,引导个体在与外物的接触互动中,洞察内心需求与矛盾根源,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灵阴霾的驱散。 3. 内省为本,外物为援:强调内在心灵审视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解决心灵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肯定寄情外物在缓解情绪、辅助思考方面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助力个体走出心灵困境,走向成熟。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心向暖阳,内外皆光》 2. 《揽外物之辉,照心隅之黯》 3. 《外抚内省,破心灵迷雾》 4. 《乘物游心,愈己之殇》 5. 《外物愉情,内观明心》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分析:陶渊明寄情田园外物,于自然中觅得内心宁静,体现寄情外物对心灵的抚慰作用,启示我们在自然中找寻心灵寄托,驱散阴霾。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分析:苏轼借雨中漫步外物之境,展现超脱豁达心态,在风雨外物中修炼内心,告诉我们以坦然外物之态,涵养心灵力量。 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分析:此语劝人放下过去错误,通过内心审视走向未来,强调内省在面对心灵困境时的重要性,督促我们反思过往,迎接新生。 4.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分析:这启示我们在经历心灵阴霾时,既要审视内心对生活的认知,又要凭借对外物的热爱重燃生活热情,实现心灵救赎。 5.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 分析:表明通过内在心灵的深度审视,摆脱外界束缚,回归本真自我,是解决心灵困惑的关键,突显自我和解的重要价值。 五、六个经典事例 1. 沈从文下放劳动:沈从文在文革被下放,从文学创作高峰跌入谷底。但他寄情于服饰研究,在文物外物中寻得价值;同时内心不断审视自我,从对文学的执着转向对文化多元价值的认同,最终驱散阴霾,在新领域成就斐然,实现自我价值重构。 2. 杨绛的暮年坚守:杨绛先生在经历女儿、丈夫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后,于书籍外物中沉浸,借翻译、写作抒发情感;其内心始终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思念,在自我审视中达到超脱平和,用文字传递温暖力量,治愈自我与读者心灵。 3. 梭罗的湖畔生活:梭罗远离尘嚣,在瓦尔登湖外物之畔独居。他借自然万物感悟生命本真,审视内心对物质、社会的追求;于湖水涟漪、林间鸟鸣中聆听内心声音,完成自我心灵的净化升华,著成《瓦尔登湖》启迪世人追寻内心宁静。 4. 蒋勋的美学修行:蒋勋在生活纷扰中投身美学研究与艺术推广。他借绘画、文学等外物之美,为心灵构建美学空间;同时在内心不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