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4912

八上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2-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56224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上,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孟 子 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把握课文层层推理、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难点) 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正道、经磨难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反动政府就忙于进行消灭共产党的战争。当时国民党有军队有430多万人,还配备有美帝国主义资助的先进武器装备,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连同地方部分加在一起才120万人,军事力量的悬殊是如此之大!但这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战争,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以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而告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共产党有人民的支持,即“人心所向”。 新课导入 其实,这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得道多助”的论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孟子的这一论断。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 政治主张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要贡献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 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品简介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作品简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自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天时 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疏通课文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 而攻 之 而 不胜。 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疏通课文 外城 ②而,表转折,却 夫,句首发语词 内城 得到 代词,这 围 ①而,表修饰 ……的原因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